
--------------------------------------------------------------------------------
正在孤身徒步走中国的余金山老人是著名旅行家余纯顺的父亲。他头戴凉帽,身背行囊,手持藤杖,紫色衣衫上绣的“继承我儿遗愿,徒步全中国”格外醒目。老人所到之处,无不吸引了众多的好奇的目光。晚上,在余金山下榻的响铃宾馆,笔者拜会了老人,听他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少年有梦,古稀又作霞客行
余金山,1929年5月出生于上海。少年时受李白、徐霞客诗文影响至深,对他们浪漫的游侠生旅羡慕不已,遂生旅游中国之梦。
为使梦想成真,他曾花费5年时间学习中医、针炙、推拿、气功等,为徒步远行作了必要的准备。但由于工作、家庭等多种原因的牵绊,使他终未成行。少年之梦,无声无息沉寂于平淡无奇的日月流转之中。
在余金山的影响下,长子余纯顺从1988年开始徒步走访中国。他不但给了儿子极大的精神鼓励,还拿出部分积蓄资助儿子。在儿子旅行期间,余金山先后12次赶往途中看望,为他送去给养,最多时挑担负重竟达40公斤。
1992年,余金山赶往四川看望余纯顺,当他得知儿子要徒步6万公里打破阿根廷人托马斯徒步旅行48万公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时,激动不已地说:“你一个人走6万公里,人家容易再破你的纪录,让我和你一起走,父子各行6万公里,创下的纪录外国人就难打破!”从此,父子同愿,踏上了为国争光的旅途。
1993年5月8日,余金山从上海出发,经浙江到安徽。因父子同时旅行,经济困难,在走了2000多公里后,父亲不得不中途告停,省下钱来全力支持儿子。
1996年6月,余纯顺不幸在罗布泊遇难。痛失爱子,余金山不胜伤悲,但他更为儿子壮志未酬无限惋惜。每当想到儿子立志打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想到儿子未曾走访的22个少数民族地区,想到儿子留下的游记尚不完整,余金山就心绪难平。爱子之愿,少时之梦,让这位古稀老人力排家人劝阻,毅然踏上了徒走中国之路,去承继完成儿子未竟的事业。
离别故地,执著走向目的地
1998年2月17日,上午9时,余金山从上海、江苏交界的葛隆出发,踏上征程。忆起当年在此送爱子余纯顺上路的情形,余金山百感交集,禁不住老泪纵横。想到国家、社会各界对儿子爱国主义精神和他对中国探险事业所做贡献给予的高度评价,余金山心感慰藉之余,也备受鼓舞和鞭策。儿为给祖国争光而死,值得!自己为完成儿子的夙愿而搏,也同样值得!
途经江阴,余金山绕道拜访了心仪已久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故居。当了解徐霞客出身官宦之家,为实现理想宁愿放弃安逸的生活时,余金山再一次被这位古人的精神打动心扉。对徐霞客故居的拜访,可以说与对儿子触景生情的怀念一样,更加坚定了余金山徒步走中国,实现儿子遗愿的信心。
俗语说,在家日日好,出门事事难。余金山徒步中国之行,时时都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他食不惯沿途的饭菜,尤其不喜欢食肥肉和荤菜,但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吃下这些东西。对余金山来说,最难的还不是口味问题,而是饥饿。要走快些,他每天早晨只能吃八分饱,而所负重又要轻,食物自然带得极少。如果碰不到路边店补充给养,他只有忍饥挨饿。从即墨的华山镇赶往莱阳的团旺镇,两地相距40公里,余金山就遭遇了无店的状况,早晨买的半斤油条一日三餐陪伴了他一天。
旅途中,余金山住的常是些下等旅店,蚊虫叮咬,令他不堪其苦,欲睡难眠。劳累一天,又赶写日记到深夜,余下的寥寥数小时又睡不好,翌日上路,老人就很难打起精神,走得也慢。为了补充睡眠,实在困得不行,余金山就把背囊作枕头,蜷着身子侧卧在路边打个盹,养养精神再走。
余金山背负15公斤的行囊赶路,遇到热天,汗流不止,衣衫和短裤几乎没有干的时候。遇到雨天,单薄的衣衫很快就被淋透,其冷难捱。疾病也时时袭扰着他。从常州赶往江阴,余金山脚板心起泡,脓血混流,疼痛难忍,他硬是咬紧牙关,一瘸一拐地赶到江阴。由浙江进入安徽,在攀越两省毗邻的近千米高的茶子岭时,他连续跋涉了27个小时,从山上下来他竟昏睡了两天两夜。
劳筋骨,饿体肤,乃至忍痛行走,这些来自自然的苦难和自身的不适,余金山都能豁然处之,而某些人的误解和不支持却令他不胜遗憾。在江苏靖江,他要进一个茶店买一包茶叶,店老板看他的一身打扮,误以为他是乞丐而把他拒之门外。在瓦房店万家岭镇,他要在镇政府门口拍照留念,却意外地遇到镇政府工作人员的阻止。
信念是生命之灯,一个人的行动一旦被一种坚定的信念所支撑,那么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他前进。余金山正是在为国争光的信念支撑下,不断克服来自生活和社会的重重困难勇敢地前进,一天天走近他的目标……
历经数月的艰辛跋涉,余金山已走过浙江、安徽、江西、山东、辽宁等省,行程12000余公里。沿途记下了数十万字反映各地经济状况、风土人情的日记,还拍摄了大量体现祖国风貌、人文景观的照片。余金山的壮举打动了许多接触过、了解过他的人,人们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为完成壮举,余金山时时在自我激励和催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感到形势逼人,时间逼人,因为我毕竟是古稀之人。时间对我来说,它比黄金还要珍贵。我只有加速工作,加快赶路,才能尽早完成我的使命,对得起儿子、自己,对得起那些支持我、理解我的人们,还有我的祖国!”
光阴无声走向昨天,岁月无情逝成经年。往昔征程几多艰险,来路漫漫困难重重。我们衷心祝愿这位胸怀壮志,深爱中华,为儿遗愿暮年远征的老人,一路走好,一路平安,不断跨越一处一处追求的驿站,成功地走向辉煌的终点。
2003年06月01日来源:西部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