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凌氏 | 新闻 | 图片 | 捐献 | 下载 | 留言 | 凌氏论坛 | 凌氏博客 | 中凌商城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凌氏宗亲网 >> 凌氏 >> 溯源 >> 凌姓来源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注意]凌姓来源及历史背景          【字体:
凌姓来源及历史背景
作者:凌晨    文章来源:本人收集    点击数:22575    更新时间:2012-1-14

姓氏起源·宗祠·族谱·凌氏渊源

 

中华姓氏起源必修知识,  暨凌姓源流:     淩qq125176149

在中国,一般每人都有姓,代代相传,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由此可见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五千年),就有了姓和氏。我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俗称“百家姓”,其实在明朝(1368—1644年)时就已有3000多个姓了。

三皇(伏羲氏、女娲氏、燧人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古帝世系有巢氏之后,依次是燧人氏、华胥氏、庖牺氏和神农氏,这是非常真实的。传说华胥氏踩了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儿子。在燧人氏之前,人类都是无名的,到了燧人氏时代末期,由于氏族的不断繁荣和分支,大家再没有名称就会相互混淆,必须创造氏姓以相互区分。从无氏姓的"有巢氏""燧人氏"到有氏姓的"华胥氏""庖牺氏",的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据《遁甲开山图》说:"女祸氏殁,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凡十五代,皆袭疱牺氏之号"。牺同羲。(女娲氏死,大庭氏为王,后有柏皇氏、中央氏……后代十五代之内都世袭着疱牺的姓)说得虽不一定准确,但却足够证明三皇时代的种姓制已相当丰富,民族语言也相当发达,她的"子系统"各氏族,都已知道自己在"疱牺氏"这一"母系统"之下,为自己的族群分支分别命名了。自上而下延续数千年,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现在“姓”这个字就形象地体现了远古的母系氏族,母系氏族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的,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后逐渐衰落,过度到父系氏族的英雄时代才随父姓。约公元前26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人口聚居区,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则形成了华夏部落群,姜姓部落首领炎帝、姬姓部落首领黄帝、蚩尤是九黎部族首领,此时人们都有姓、氏、名,古帝每人的姓氏名不止一个。上古的姓本是部落名,也是本部落所有成员的姓,本部落人员与外族交流时区别身份的代号。最早的“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所属的部落名称而来,后来的姓是炎黄的后代们不断自造的,由此一个宗姓分流出许多支姓。“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属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谥号而来,像轩辕氏的氏,神龙氏的氏是后人为表对祖先的敬意记载时追加的,他们本尊只是叫轩辕、神龙,而非轩辕氏、神农氏。古人说"伏牺、燧人始名物虫鸟兽",(伏羲、燧人最开始是称呼物品、虫、鸟和野兽的,后来成为个人的代号)便是与历史非常吻合的客观记录。所以皇族有氏、有姓、也有名;而平民则只有姓、有名,却没有氏。到了封建社会氏和姓就混用了。古时候也有法律规定: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而同“姓”的男女则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姜氏族为西戎一支,原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进入中原;还有就是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为首的部落。可见,由氏族部落民族产生了小国,小国发展成大国,大国分封出诸侯国,诸侯国又取代大国。氏族部落交往,姓氏不可或缺,姓氏也是区别身份的标签子子孙孙代代相传,由此沿用至今。事实上,“民族”可分成“血族”和“语族”两个概念。人类之初,群体间的接触很少,部落中的血缘和语言都很单纯,血族就是有亲缘关系的一家人。到了人类大规模迁徙和各民族融合的时代,血缘和语言都变得非常混杂,即多族群经融合达到语言和文化相对一致的大族群的统称,而非指某单个部落民族,所谓“汉族”、“蒙族”、“满族”、“突厥族”都是“语族”,它们的内部血缘关系则是“理还乱”了。商周时期,为了加强国家稳定团结实行分封制,帝王将土地分封给皇亲和重臣,形成氏族亲属关系的诸侯国,诸侯国平民大都以地为氏,以国为氏,这些姓成为今天的大姓,如赵、周、吴,最早时只是一个小地方,后来成了小国,在后来发展为华夏土地上的大国,由此载入史册。有的姓却传世稀少,有避讳和源头少的因素。

姓在上古是门第和荣耀的象征,古代帝王对姓氏很管制的,周武王時,“追思元聖”褒封尧裔二十三世名京。遷至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名京其裔改姓尧。到了西漢宣帝,因為漢宣帝說尧有犯諱:「具奏曰:「唐尧乃百聖至聖,五帝盛帝,今京兆尉尧濙,實其後裔!應合避諱」。」,故加食字改为饒--饶。可见,尧潆虽是尧的后裔,也得避讳尧的圣名,而改姓饶。县志记载,比干死后就被武王赐姓,网上有说是双木林,央视《走遍中国》之名相比干一集的字幕是这个凌。姬姓曾为避讳李隆基。

下文有现存的凌氏族谱古本所在的收藏馆

姓氏:【凌】氏,(凌)同(淩),拼音:Ling  百家姓排159位。

以官为氏,出自姬姓,且是嫡系的分支。西周宗法制度下小宗皇子专用,宗法是统治阶级形成的家法条规,大宗是有帝位继承权的正支皇子,即皇后和正妃之子,如姬发。反之,小宗是没有帝位继承权的次妃所生的庶子,及其后代,按当时宗法须改姓。

时间:凌姓直接源自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皇族姬姓,此期距今约3200年。西周姬姓源自以黄帝为首的姬姓部落和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联姻之子,即轩辕的曾孙帝喾和神农的女儿姜嫄所生的后稷,即黄帝的玄孙,即炎帝的外孙,帝喾又叫【弃】,为周之始祖,其子族姬昌,姬昌长子伯邑考早逝,由其次子姬发伐纣建周朝。此时约5000年前。姜嫄被五帝之帝喾封元妃,姜嫄为神农氏和有邰氏所生,今人敬称姜嫄为姜母。后稷的稷,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帝王奉祀为谷神:江 稷。可见他在家族的地位。

【堂号】:封建社会时凌氏的知名堂号有:“雲龍堂”等。

【郡望】:凌姓的发源族地1、河间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2、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沿岸一带。清朝未年,天津卫是姓人口最多的地方,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郡。今河北发掘了西周古都丰镐遗址。郡是古代行政划分,十户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郡比县小,秦汉后,郡比县大,如会稽郡、如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族谱】: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凌氏的族人传世相对较少,分散的很乱有很多的分支,看你要查的是哪一支凌家的族谱,以河间郡凌氏为例它的族谱现在收藏在上杭族谱馆,在新华也可以买到《凌氏宗谱史料》和《凌氏族谱》的复印本,上面很全的。存世的凌氏族谱古藏本所在处见下文。凌姓后裔很少,是单纯地血族传承,以国为氏和以地为氏的姓最为普遍,因为无宗法管制,同国的人皆可用国名或地名为姓,而同姓的他们却没有血缘关系。因源头无血统限制,所以传世人数很大,如赵、吴、周、宋、秦、齐、陈、魏等等。

【凌氏传承线索】:炎黄之父少典{有熊国国君}之子轩辕氏{姓公孙、姬姓,叫轩辕,人称黄帝},轩辕长子玄嚣{姬姓},玄嚣之孙帝喾{姬姓、高辛氏},帝喾和元妃姜嫄{炎帝和有邰氏所生、今称姜母}生之子后稷{周之始祖},后稷的子族姬昌{周文王},姬昌之子康叔{卫国国君},康叔之子“凌人”{姓名无考证,凌人是官职}此人以官为氏,创凌氏,姓凌第一人。通俗来讲,凌姓后代是黄帝轩辕、玄嚣、帝喾、后稷、姬昌的N代之后的孙子!!也是炎帝神农、姜嫄的N代之后孙子!!炎黄子孙!!!!姬发为姬昌次子,康叔是姬发同父异母的弟弟。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大小辈分,“康叔”说明他是排行老三,这是一种家族内部省略姓的昵称。可考证的如姬昌的大儿子伯邑考的伯,表明其是长子。姬发辈份应是仲。次之康叔,末之季里。伯邑考英年早逝,所以由次子姬发称帝。 [欲知古帝世系详情,请查阅下篇空间日志]

凌氏典籍史料考证:

关于凌氏的来源,追本溯源许多古籍文献都有记载,譬如《姓纂》指出:“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上也指出:“卫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吴志有凌统。”所谓“凌人”的官职,也就是《周礼》上所记载的:“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凌在古代所指冰的涵义也延伸到现代,现用辞藻如冰的书面雅称“冰凌”;凌汛---江河上游冰雪融化,下游还未解冻而造成的洪水;〈书〉凌锥、凌凙duo---〈方〉冰锥。

诸多古典证实,凌姓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的幼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既是皇子,又是卫国的君主,古代兄弟排行依次是伯、仲、叔、季。康叔是第三位排行。康叔的一个儿子在周朝宫廷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执掌冰政之权,管理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供皇亲贵胄消暑之用,他就以他的官职“凌人”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姓。系代代相承的血统传承,所以姓凌的人少。华人有姓“凌”的人,也有姓“淩”的人,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义也大同小异,只有写法上那么一点差别,如果不细加留意,很可能还有人根本就没有觉察到!凌、淩二姓在实质上完全没有分别。关于这一点,《姓氏考略》上说明得最为清楚,该书指出:“时有凌统,广韵引作淩,后多混用,《康熙字典》列入淩字注,谓与凌别,淩姓遂多从凌。”由此可见,凌、淩两姓的分道扬镳,完全是由于《广韵》一书一笔之误。他们本来应该是姓凌,后来经过《康熙字典》的一错再错,竟使得有些原来姓凌的人以讹传讹地就改姓为淩,使华人增加了一个新的姓氏,也使人对凌、淩两个姓氏混淆不清。现在简体中文的字典上也有淩字注,算是一种异形字,可以使用不算错别字。根据历来各学者的考证,凌姓也是父系为黄帝轩辕的重孙帝喾和母系为炎帝神农之女姜嫄联姻所生后稷的后裔,后稷为周朝始祖。轩辕是姬部落首领,所以他也姓姬,同理,神农也姓姜。周文王姬昌的皇孙,即康叔之子,他以官为氏是凌氏的直接鼻祖,姬昌次子康叔,也是武王姬发的少弟,被封在卫,建立卫国。康叔之子可谓既是西周的皇孙,也是卫国的皇子!!!毋庸置疑的双重皇族!!!  

   凌氏之所以从姬氏分流出来,是因为在西周时期的当时的宗法制度下,统治的皇族姬氏后裔有大宗和小宗之分,小宗是那些无皇位继承权的皇族子嗣,小宗后裔按宗法须改姓,在当时多妻制制度下,嫡子和庶子很多,比如姬昌的儿子除姬发之外可考证的庶子还有伯邑考、管叔、康叔、伯叔,这些皇子及其他们的儿女按宗法制度改姓,凌姓由此从姬姓分流出来,为康叔之子支系的皇族后代专用,同期的有以爵位为氏、以官为氏、以地为氏、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国为氏等等。封建社会时期,氏族的礼制、族谱、宗祠发展到另一个顶峰。

从历史时间看,凌氏起源传承于约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姬姓,传承距今约3200年了,西周姬姓源自上古姬姓氏族部落,因为周太祖后稷是黄帝轩辕长子玄嚣的孙子<帝喾>和炎帝神农之女<姜嫄>所生,轩辕出自姬姓部落也是部落首领,姜氏族为西戎一支,原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进入中原由神农为首领,可谓是上古的姓氏,因此凌氏比后世创造的姓氏都要早许多,所以现在姓凌的相对较稀少,现代主要聚居区在今河南省河北省等淮河、沣河流域这些周朝古都遗址区域,印证了史料中记载的凌氏源自西周王室姬氏。

顺便说一下,凌和林的差很大,双目林的林姓得姓始祖是姬开,比干死后也被赐姓林。比干也被看成林姓鼻祖,姬和嵇、稽通用,只是姬是现代简体中文最普遍使用的。凌的动词意思有侵犯欺凌之意,如盛气凌人;还有升高,在空中  的意思,如凌空、凌云、凌霄;再有就是姓氏的用途了。复姓有淳于、南宫、司马、尉迟、宇文、公孙、西门、东方、令狐、上官、慕容、皇甫、欧阳等等。

文王著《周易》和“武王伐纣”: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其囚羑里(今河南汤阴),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也就是说,当时未推翻殷商暴政的姬昌还是西伯侯的时候他被崇侯虎陷害而被纣王囚禁在羑里整七年,在狱中姬昌潜心研究伏羲八卦太昊之法,通过八卦相叠从而推演创造了《周易》中所记载的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等的六十四卦。《周易》经后人整理出三百八十四爻辞后改称《易经》,易学是我国古代宗教、医学、礼俗、儒、法、道、墨、玄所有学说的启蒙奠基鼻祖,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后姬昌被释放,消灭崇侯虎后开始联合姜氏部落姜子牙一起伐纣,姬氏部落和姜氏部落再次联盟,像当初炎黄联盟战蚩尤一样打败纣王,按五等分封制公、侯、伯、子、男赐其太公,封齐地给姜子牙,这块地就是后来的小国姜齐,后来发展为齐国的雏形{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姜子牙也被认为是齐国的始祖。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武王姬发灭亡了奴隶制顶峰期的殷商,纳苏妲己为侍妾,建立西周,定都丰镐(今陕西西安马王村),后隔沣河建都丰邑,建国后姬昌在位两年后就病逝了.

西周历位了十三位帝王;周幽王“为博红颜笑{褒姒},烽火戏诸侯”之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建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政权,又历时在位了二十五位帝王。直至公元前256年,女真系犬戎部落嬴则(昭襄王)灭周建秦。但卫国在春秋时期尚在,与鲁、齐(姜齐、田齐)、晋、秦、楚、宋、陈、蔡、曹、郑、燕、吴、越等国一起并在。直到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将其他周、鲁、卫、郑等小国,以及北方的匈奴、东胡、南面的百越、西南的巴蜀等吞并,卫国也覆灭不在。不过,像卫、齐、楚、郑早期都是周朝的子族后裔建的。在半坡河姆渡时期,地球总人口约一万人,现在的人都是在中华五千年繁衍中生息而来。今浙江发掘了河姆渡遗址。楚王为颛顼的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姜子牙也自称与姜嫄同族。黄帝轩辕和炎帝神农可能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姬氏、熊氏、公孙氏的始祖。《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中国古都学会认为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郑州市轩辕丘,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黄帝号轩辕氏,是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上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又因《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徒鲁。今陕西、湖北一带姜氏族部落的共主,据传炎帝出生于烈山,所以炎帝之后又称烈山氏。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可见,神农氏,姓姜,他母亲是有蟜氏、名任姒、登,也是少典的妻子,在华阳游玩看到神龙的头感生炎帝,故称神农氏。“精卫”是炎帝女儿。

古代生命不息,生育不止,多妻多妃而多子,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后代。其重孙帝姬姓,名俊,号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之孙,颛顼是其伯父,黄帝次子昌意的后裔颛顼(拼音:zhuānxū),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阳东南),号高阳氏。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黄帝的孙子帝喾和炎帝的孙女姜嫄联姻生后稷,现代人敬称姜嫄为姜母,帝喾和元妃姜嫄生{},即后,为周之始祖;次妃简狄生{},为商之始祖;次妃庆都生{放勋,即尧};次妃常仪生{挚,帝名少嗥或少昊,姓已、风,号金天氏,}。帝挚承帝喾的帝位,挚不善,九年后禅让给放勋,也就是帝尧,简称尧,尧未传位其子丹朱,传位女婿舜(姓姚、名重華、号虞氏、也称虞舜),舜之妻,娥皇和女英为尧之女。舜让位禹,禹接替了尧命父亲鲧治水之职。大禹治水万民拥戴而建夏国。

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于有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颛顼帝位,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喾有中容、晏龙、黑齿、季厘等子族,“生十日”,“生月十有二”。

姜姓神农的炎帝与姬姓轩辕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此次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為阪泉之战 (阪泉,一说北京延庆境内的阪泉村)。面对著统领熊、羆、貔、貅、貙、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以胜利的姿态结束了这场战争。后炎黄联盟与蚩尤带领的九黎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姬姓部落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则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到了商末,姬、姜部落再次携手联盟伐纣,姬发和姜子牙两部落打败纣王后,姬发建西周,姜子牙建齐国(姜齐)。


{+凌氏现存家谱+}】古本珍藏版

6985【河北武强】绩茸新安白石公分迁武强河间凌氏

宗谱□□卷

(明)凌大震(原署"白石宗裔善素子"

明万历天启间刻本

安徽博物馆(存卷123

注:版心作《续修武强凌氏宗谱》。

6986【河北】河间凌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凌皖峰 等修

清嘉庐十二年(1807)敦伦堂活字本 九册

人民大学

6987【河北】河间凌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凌锡祺 等修

清同治九年(1870)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6988【江苏】盐城凌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凌锺智 凌云 总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树琪堂活字本

历史所(残存六卷)

注:明始修复失传,清康熙六十年又修。

6989【江苏常州】凌氏族谱十八卷

(民国)凌荣生 凌应鸿 等主修

民国十七年(1928)常州凌氏敦睦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注:谱始修於明成化二十三年。

6990【江苏吴县】葑溪凌氏近谱一卷

(清)凌钦 凌奕琏 同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钞本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明万历五年凌汉翮 始修。

6991【浙江鄞县】鄞邑凌氏宗谱二卷

(清)凌正奇 凌尊朝 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正本堂钞本 二册

天一阁

6992【浙江鄞县】凌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项世淮 纂修

民国八年(1919)钞本 一册

天一阁

6993【浙江鄞县】鄞南凌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凌尊宪 凌仁彝 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正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6994【浙江奉化】凌氏宗谱一卷

(清)周序穆

清同治十三年(1874)手写本

浙江奉化县文物管理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五十二年俞京兆。

6995【浙江绍兴】会稽凌氏家谱不分卷

(清)凌庶铉 增辑

清同治七年(1878)钞本 一册

北京图书馆

6996【浙江】兰溪凌氏宗谱五卷

清同治十年(1871)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长陵乡

6997【浙江】兰溪三凌凌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永昌乡

注:元大德三年初纂。

6998【浙江常山】凌氏宗谱七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乡古溪村

6999【安徽休宁】凌氏族谱不分卷

(清)凌大魁

清康照七年(1668)刻本

安徽博(存一册)

7000【安徽歙县】凌氏宗谱不分卷

明刻本 三册

北京图书馆

7001【江西铜鼓】凌氏家谱□□卷

江西铜鼓县二源上源洞官山下(存卷首)

7002【湖北汉阳】官硚凌氏宗谱八卷

(清)凌张云 凌深贞 等重修

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7003【湖南醴陵】凌氏三修宗谱十卷首二卷

(清)凌量蟾 凌庆鸿 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睦堂刻本

广东中山图(缺三卷)

7004【湖南鄞县】凌氏族谱□□卷

(清)凌海淡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刻本 五册

湖南 县档案

7005【湖南湘乡】上湘凌氏族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凌世有 纂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光裕堂活字本

十四册

湖南图书馆

7006【湖南平江】凌氏五修大全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凌起行 凌盛谦 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湖南图书馆(存四卷)

7007【湖南郴县】凌氏续修族谱不分卷

(清)凌勋华 纂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会和堂活字本

九册

吉林大学

7008【广东番禺】凌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凌煜勋 纂修

民国九年(1920)广州怡安印务局铅印本

八册

广东中山图 美国

7009【广东始兴】凌氏族谱不分卷

(清)凌江春 编辑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书馆

注:版心作《师言乡凌氏三修族谱》。

7010【广东顺德】贻谷堂凌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凌子云 重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广州有声印务局

铅印本 一册

美国

7011【四川资中】凌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凌光烈 纂修

民国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书馆

7012【四川巫溪】凌氏宗谱□□卷

四川巫溪县图(存卷5611

7013 凌氏宗谱不分卷

明刻本

北京图书馆

7014 金鼎凌氏族谱不分卷

清乾隆八年(1743)写本 四册

美国

7015 延陵凌氏重修族谱二卷

(清)凌万桐 凌盛彩 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二册

北京图书馆

7016 凌氏族谱十卷

凌长兴 凌正兴 纂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馀庆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京图书馆

7017 延陵凌氏族谱四卷

凌盛彩 等修

民国二年(1913)立德堂活字本 四册

北京图书馆

文章录入:lingchen520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