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凌氏 | 新闻 | 图片 | 捐献 | 下载 | 留言 | 凌氏论坛 | 凌氏博客 | 中凌商城 | ENGLISH | 
您现在的位置: 凌氏宗亲网 >> 凌氏 >> 分布 >> 湖南-湖北 >> 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
湖北钟祥市柴湖镇凌楼村        【字体:
湖北钟祥市柴湖镇凌楼村
作者:凌翔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1    更新时间:2024-2-2

   凌楼,作为村名,顾名思义,是因为村中凌姓居多且有凌姓所建楼房这种标致性的建筑,故以凌姓及所建楼房而得村名。可以说,凌氏家族的兴衰发展过程,基本就是一部厚重的村史。
   在河南时,凌楼村(大队)内原有三座楼房,呈“品"字形分布。前营楼在前,下坪、后营楼在后且东西分布。基座深达丈余,基石约为三米长,一米宽的条石。墙体开度约二尺半。上体为砖包皮(外砖内坯),下体为实砖墙。砖体约四寸厚、八寸宽、一尺半长,木料多为花栎木、榆木、杨木。前营楼一九六八年搬迁前拆毁。下坪楼和后营楼于I930年夏五月初四夜晚土匪武玉振偷袭凌楼时被烧毁。下坪楼只剩墙基,后营楼尚余四周墙体,二楼基石在1965年修帅子堰时扒去修坝。这三座楼的建筑彰显了凌姓人在当时的财力、物力和势力不同寻常。清中期,凌姓滨水而居,人口日益增多,凌营、或凌家营,可能就是当时的泛称。自建有楼后,才有凌楼(凌家楼)的称谓,从此,“凌楼”就成了专用村(大队)地名。凌楼村及它的几个别名中,唯一与“凌"字无关的是"四平营"(或“寺平营”)这个叫法。元朝时,淅川南部为古博山县属地,党子口(党子口是戏称,小时候听先伯父讲,党子口念快一点,会让人听成挡子口,挡贼口,过去的人迷信,对地名讲忌讳,强盗贼子们对该地很是忌惮,对此地不肯轻易过往逗留,能绕则绕,能避则避,更不敢在此为非作歹,因此,便有了挡贼口的称谓)一带为四平里。凌楼村在党子口正北不远,西滨小河,地势平旷,称为"四平营"也算是名至实归,有所本而不虚的。而"寺平营”则与一逸闻有关。凌楼老营北去里许白果树处有寺,名菊花寺。寺中有一眼井很是奇特,从井里打上来的水用碗舀起,碗底会显出菊花图案。寺里掌控大量土地租种给附近无地的村民。可恶的是,寺里和尚们不守清规,不仅盘剥佃户,借机调戏家庭妇女,还诱拐过往的和进香的女客们藏于寺内夹墙密室中宣淫。人们痛恨异常,纷纷向张半普诉说,希望张半普能主持正义,为民作主申冤,惩治和尚。张半普是张楼人。张楼是凌楼的一个分支。清朝早期由凌氏子弟出继承祧给张氏。张半普是一位名动朝野的居士,听了百姓的诉说,决心为百姓伸命。某年,正值五黄六月天,菊花寺一带都无端下了一场鸡爪雪。张半普借口和尚作恶,上干天怒,赴京觐见皇上,为民请命。皇上正与嫔妃们下棋,心不在焉地听张半普讲了几句就不耐烦了。他一摆手道:"罢了,罢了"。张半普"奉了"皇上的口谕,嘿然退下。回来后,张半普召集乡民们挖了一个大坑,把那些作恶多端的和尚们捆绑起来载埋坑中,用耙耙去和尚头颅,然后折毁寺庙,搜出被禁锢的妇女释放回家,并把寺里的财产分给穷苦的乡民。“罢”、“耙”同音,张半普有意曲解圣意,巧妙平灭了菊花寺,远近闻讯,人人称快。由于菊花寺很有名,张半普平寺又震动远近,此后,人们就把原四平营旧处的凌楼一带称为了"寺平营”。
民国时期施行保甲制度,凌楼称"凌营保”,属内乡南三区。1948年解放后划归淅川县,与南部的田湾、党子口合并为“凌党乡”,治所凌楼。1952年撤“凌党乡”,改称“凌楼乡”,治所凌楼东北七里垭吴家庄,直属下寺中心乡。1961年撤下寺公社,建“凌楼公社”,治所凌楼,属埠口区辖。凌楼公社辖凌楼、田湾、张湾、汪庄、党子口、磊山、姚沟、刘营、郑庄、上湾、南湾等大队。移民时,凌楼复为大队(属宋湾区),辖前营、后营、下坪、张楼、白果树、张楼等生产队。
    凌楼村的历史考究起来有六百年左右之久。据沿传和碑文记载:
凌楼凌氏先祖为三国时江东孙权手下大将凌统。凌统勇猛善战,敬贤爱士,积功甚伟,深得孙权器重。二十九岁盛年病逝,孙权痛悼不已,养其二子于宫中,厚加抚育。之后,子孙繁衍、成为江浙旺族。
元末大乱,群雄逐鹿,远祖执戈从戎,投太祖洪武帐下,为督运粮秣之官。明鼎既定,太祖念中原民力凋敝,从山西等省移民中原,充实河南人口。太祖在位三十年间,先后进行过十次民众居地大变迁。远祖就是在某一次的变迁中由当时的南京徽州歙县徙移至今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属地(今己没于丹江库区水下)。居处为丘陵地带(约在今仓房磊山之小王沟大王沟交接处西南一带)。历明一代,人口繁衍至八十三家。
明末兵乱,约在1633年明崇祯六年十二月十四日前后,凌楼村遭遇洗劫,族众半遭屠戮,半流散于四方。相传世祖被土匪割耳以试其生死与否,世祖忍疼诈死得以活命(俗称“没耳朵爷”)。兵燹之后,世祖与张门(或张姓)一寡妇婚配,生子生孙,分承二姓宗祧(今凌楼村三队张楼张姓实为凌姓同脉支派)。
清朝建立后,族人虽然寥寥仅存,但社会相对稳定,先辈们力耕耨,广田园,以耕读为志,讲文明,与乡人敦礼让,延名师益友训育子孙,族中入庠游泮者渐众,复为大姓旺族。约在清朝中期,族人自陇上徙依水畔平旷处,分宗聚居。
    民国时期,地名已久称凌楼(也有称凌家楼,凌营,凌家营的)。又因支系不同称为前营、后营、下平(或下坪)、白果树、张楼等。
    一九六八年,丹江口水库蓄洪移民。当年,除少数旧迁新靠于蓄洪线外之仓房磊山、后山洼等地,大部分族人均于农历五月初举家迁至湖北省钟祥县大柴湖区柴湖公社,村名仍袭凌楼旧称凌楼大队,1984年更名为(柴湖镇)凌楼村。凌楼村分上下两片居住。下片在镇卫生院西里许,之北四里左右为上片。其中一、二、三、四、九为原基本居民。三组以张姓居多,五个组均有凌姓族人,尤以一、四、九组为多。其他各组为原凌楼附近各片居民并成。
    凌楼村迁居柴湖五十余年来,村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营造家园,感受着惠民政策,创新着美好的生活。
 编写于2022年6月1日

文章录入:lingmiao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